程维:在二外,幸福地做中西文化“摆渡人”

期次:第598期    作者:唐恩思   查看:11

  【人物简介】

  程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博士、教授、MTI硕士生导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宾汉姆顿大学联合培养翻译博士生导师。623日,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63名,程维光荣当选。

      提及程维时,高级翻译学院不少学生都会给出这样的答案。

      很多初见程维的人会觉得,她知性温婉,身上蕴含着一股中国古典的气质美;而接触下来就会发现,程维是一个执着而倔强的人——她一直用“明德、勤学、求是、竞先”的二外校训精神在鞭策自己,对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有着近乎“痴迷”的钻研精神,对教书育人更是充满了热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程维,听听她的故事。

在二外讲台上美丽绽放

      程维说,二外是一所非常优秀的学校,她在工作之初,就得到了很多老前辈无私的帮助,戚文琴、韩玉灵、张文、陈尽能、修月祯等老教授都曾给予她悉心的指导和帮助。

      “我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戚文琴教授经常听我的课,提出详细的建议和意见,提出我的优势和缺点,跟我交流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启发学生以及如何控制学生等细节,我被二外老教授脚踏实地教书育人的精神深深感动。他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带着这份感动,我体悟到二外这所有着厚重底蕴的学校一脉相承的教学理念。”

      老教授们的教学风格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对程维影响很大。在后来教学的日子里,她像她的前辈们一样注重观察学生、注重教学细节。

      曾经有一名学生成绩有些波动,程维担心她掉队,提醒她尽量坐在教室前两排,这样程维可以随时观察她的课堂状况。这位学生毕业后从事英语教育培训工作,她曾一再强调,如果不是因为程老师的督促关怀,自己可能早就放弃英语了。

      程维自认为并不是性格外向的人,与学生们在一起,她感到非常放松。她无意中发现一个曾经教过的大四毕业生的朋友圈,内容大意是这个学生因为家住在西五环,每天五点起床,就是为了听程老师的那几节课。看到学生的微信内容,程维内心暖暖的,“讲好每一堂课是我作为教师应该做的。”她说。

      2016年,翻译学院招录了数十名贯培学生,面对这群“小大学生”,程维每天下班后找他们一个个谈心,希望他们尽快适应学习生活,将最美好的花季绽放在二外。

翻译学院辅导员张珑膑说,翻译学院举办的各种学生活动,程维基本上都参加。

    “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感到特别放松。”程维说,“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活动,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像众多优秀的二外前辈们一样,程维在教学中时刻秉承着“和易以思、人文化成”的二外教风,从一名年轻教师最终成长为广受欢迎的“明星教师”,在二外的三尺讲台上美丽绽放。

当好翻译要有“匠人精神”

      程维对于自己的专业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在程维看来,翻译不是一门冷硬的专业,而是有灵魂的;作为翻译者,要具有“匠人精神”,不做表面功夫,而是以自己的热情、专注、执着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到极致。

      程维回忆说,她还在读书的时候,导师曾经推荐她去上一门课,叫做“中西方文化对比”,担任这门课程的是美国布朗大学的布莱尔教授。

    “刚刚在得到我导师这个建议的时候,我特别不解,因为我觉得,这样的课程和我自己的专业也是很有距离的,我为什么要花时间在这个上面。直到后来读完了布莱尔教授自己编写的这本教材,然后又完成了14个小论文,我才逐渐地体会到我的导师还有布莱尔教授他们的苦心。”程维说,“翻译者不仅游走于不同语言的文本之间,也是游走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更是游走在不同的知识体系之间,因此必须要具备非常强的触类旁通的能力,然后从各种知识体系当中去吸取养分,最后才能看到别人可能看不到的一些语言本质差别。”

      再后来,程维读到著名翻译家傅雷的一句话,“译事……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直到现在,她都把这句话铭记在心。

      程维认为,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翻译专业师生要有危机感。在她看来,翻译者要懂得发挥自身的优势——人类语言是有情感的,有温度的,正如库克曾说,“我不担心人工智能能够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如何做一个有情怀的翻译家,这是师生共同要思考的。

    如今,她把业余时间大量花在学习不同专业的知识上,也经常鼓励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读一些“无用”的书,选一两门看上去“无用”的课,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今天学习到的知识说不定就是日后所需的’他山之玉’,就是在别人没有办法的时候你却能独辟蹊径的法宝。”

两次保送经历   奠定外语学习之路

      程维走上外语学习之路时,跟两次保送经历有关。

     程维在高三那年的会考中,成绩达到全优,成为全校文科班中唯一被保送进入四川外国语学院学习的人。“我在高中并不算是学习成绩最顶尖的,但是我的成绩是最均衡的。我在每个学习阶段,我会找到当务之急。”1999年大学毕业那年,她因为优异成绩再次被保送到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保送入学是非常幸运的,避免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艰辛和风险,程维承认她是非常幸运的,但是在被幸运女神眷顾的背后,除了她得法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她在人生每个阶段都遇到了好老师。

     “高中的英语老师对我影响很大,老实说,我的外语不是全班最好的那个,但是英语老师非常关注我的学习,从来不会忽略我取得的成绩,老师的认可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的口译老师非常能发现学生的潜在优势,她会观察学生,进行激励式教育。这些老师的教学风格和为人处世影响也影响我现在的教学风格和与学生相处的方式。”

做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摆渡人”

      程维非常喜欢一个比喻——翻译就像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摆渡人”。

      作为一名语言教育者,程维一直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非常欣赏二外校友,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她记得王毅曾经说过,“我们的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向世界进一步说明自己。”她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任务;二外是一所以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学校,作为二外教师,应认真考虑如何从自身做起讲好中国故事。

      长期以来,她一直关注国际传播领域中“核心词汇”建设这个话题。“文化领域中的中国核心经典概念,如果没有一个权威的解读或者权威的表述,从整体、长远来看,会影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度和信度。”

      程维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认为翻译中最大的难题在于妥善处理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附载词。她提到,自己在翻译京剧项目时,发现像《霸王别姬》、《连环套》这样的经典京剧剧目,仅剧目名称就存在多种英文译法,类似这种特定领域的专门术语和表达,又常常缺乏权威的统一机制,对广大翻译提出了巨大挑战。

      程维呼吁加强语汇建设,树立行业术语和专门表述的统一机制,主张在文化领域的核心语汇构建中,尤其充分重视像“道”、“义”、“德”这类体现中国哲学、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的经典概念。

      本次当选在给她带来荣誉的同时,也带来了动力,“世界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向世界进一步说明自己,我将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